回收冬蟲夏草生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1、冬蟲夏草與植被分布的關系
冬蟲夏草基本上都分布在青藏高原區域內,該區域內峰巒重疊、江河交錯、嶺谷相間,生態地理環境類型復雜多樣,所以形成了明顯的植物垂直分布類型,而寄主昆蟲蝠蛾幼蟲依托取食植物分布選擇棲息環境,從而制約了冬蟲夏草的分布。
2、冬蟲夏草與大氣溫度的關系
冬蟲夏草分布在集中的高寒草甸地帶(即海拔4000m~4700m地帶),該地帶由于海拔高、日照長、紫外線輻射強,常年無夏。再加上冬蟲夏草和寄主昆蟲分布地塊多在向陽、疏水性好的分水嶺兩側,所以造成氣溫變化幅度極大。在冬蟲夏草和寄主蝠蛾昆蟲生長的海拔內,1月份月均溫在-3.1℃~-15.2℃之間,春末初夏冬蟲夏草長出地面時(4月份~5月份),該層平均氣溫也在-0.5℃~-2.4℃之間。
3、冬蟲夏草與降水量和日照的關系
冬蟲夏草菌的子囊孢子萌發期需要濕度85%以上,而其他生長時期與寄主昆蟲最適濕度相同,在70%~85%之間。冬蟲夏草最適土壤含水量為36%~48%之間,當低于30%時,冬蟲夏草則生長明顯緩慢;當土壤水分低于20%時,冬蟲夏草則開始萎縮;低于10%時冬蟲夏草則子座干枯。當土壤含水量飽和時,冬蟲夏草的菌核部分(蟲體部分)很快發黑腐爛。冬蟲夏草的生長與光照的關系十分密切,它們大部分都喜好生活在光照長的坡脊和兩側的半坡中,特別是子實體有較強的趨光性,大部分都朝陽光照射多的方向彎曲生長。光照多時,子實體就長得快,反之則慢,若把一出地面的子實體嚴格遮蓋住光,則子實體一直白化,不會長出子囊孢子,慢慢腐爛。在高寒草甸中,年日照時數多在1380h~2850h之間。而且,高寒草甸中的較強紫外線對冬蟲夏草的子囊孢子成熟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4、冬蟲夏草與地溫的關系
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受大氣溫濕度的影響所形成的土層作用對冬蟲夏草和寄主蝠蛾昆蟲有明顯的影響。每年的冬蟲夏草和寄主生長發育季節(4月~10月),土層5cm深的溫度在-0.4℃~12.4℃之間;土層20cm深的溫度在3.7℃~11.7℃之間;冬蟲夏草地下部分多在3cm~5cm深的土層中。
5、冬蟲夏草與土壤的關系
冬蟲夏草分布的土壤類型有:高寒草甸黑褐壤土、暗棕壤土、高山棕壤土、高山寒漠土、草原黑壤土等幾個類型;最主要分布在高寒草甸黑褐壤土中。高寒草甸土呈黑褐色,微團聚體間的聯結比較疏松,有孔隙性,透水好,形狀不規則,屬粒狀結構體。土壤含水多為30%~50%,腐植質厚約10cm~30cm,有機質含量一般達8%~25%.在緩坡、平地和低凹地土質較深,土表層草本根系密集,堅實而富有彈性,具有保護土壤不受侵蝕的作用;在陡坡和山脊上則植被較稀疏,有未被風化的冰磧礫石鑲嵌在其中。